*高調白色眼鏡的偽女大學生。亂吃亂喝亂玩,勇敢體驗人生。

*只因改名,將真名實姓隱匿,不透露年齡,又隨興所至地周遊各地而不讓別人認出來,並沒有邏輯可以否定她必然是存在的。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解血便誤當痔瘡 結果檢出大腸息肉

李先生(化名)55歲、最近3個月有間歇性解鮮血便,其一開始以為是痔瘡出血而不以為意,後來血便量及次數增加,於是至腸胃內科門診就醫,經醫師初
步診察後建議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發現其大腸有數顆大腸息肉,其中最大顆直徑為2公分。經醫師建議接受內視鏡大腸息肉切除,病理組織切片檢查發現全為腺
性息肉,其中一顆直徑大小只有1公分竟然有局部惡性變化,切斷端則尚未受癌細胞侵犯。


究竟什麼是息肉?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張甄醫
師解釋,息肉是指內視鏡下肉眼可見胃腸黏膜隆起長出的突起物,局部基本上呈圓球狀突出於黏膜表面的病灶。整個腸胃道,從食道至直腸都可能出現息肉,而較常
見於乙狀結腸與直腸。出現在大腸的稱為大腸息肉,並可分為贅瘤性及非贅瘤性息肉兩大類;好發年齡由40歲開始。


以病理組織切片大腸息肉分
類為:


1.
增生性息肉:這是大腸中常見的息肉,同時也是一種非瘤性息肉,不會變成惡性腫瘤,最常發現於直腸或乙狀結腸。常小於0.5公分,外形上呈現無莖、外表平
滑、色澤可能略白的息肉樣病灶。


2.
腺瘤:又分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二者混合存在的混合型;絨毛型所佔的比例愈大,則惡性變化之機率較大。約80%的腺瘤是管狀腺瘤,這是腺瘤中比較不會
有惡性變化的腺瘤,但如果夠大,它還是會有惡性的可能;絨毛狀腺瘤約佔腺瘤的5%,是最有惡性變化的腺瘤。


3.
發炎性息肉:又稱為偽息肉,乃是因為之前的大腸黏膜發生潰瘍壞死,新的黏膜上皮長出來或是過度生長所致。發炎性息肉本身並不會變成癌細胞,但由於形態上與
腺瘤有時不易區分,所以仍須切片以進一步確定。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腺性息肉發生癌化情形與息肉大小及形狀有關,一般腺性息肉產生癌化的機
會為5-10%。有家族大腸息肉症家族的病人,發生癌變的可能性高達100%,具有這種息肉症的人大腸直腸中產生數百甚至數千個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患者之
子女約有一半機會有此遺傳。


張甄醫師指出,大部分的大腸直腸息肉是沒有症狀的,偶爾會有腹痛、腹瀉、便血或便秘等非特異性的症狀,只有經
大腸鋇劑灌腸攝影、大腸鏡檢查或大腸虛擬內視鏡立體電腦斷層掃瞄檢查才能發現。


大腸鋇劑灌腸攝影及大腸虛擬內視鏡立體電腦斷層掃瞄檢查可
以診斷較大的息肉,但太小的息肉常會看不出來,且會受沒清理乾淨的糞便影響判讀。大腸鋇劑灌腸攝影檢查操作者的技術與判讀、診斷者的經驗等,都是正確診斷
的關鍵。對乙狀結腸很長的人,大腸易重疊,診斷上會有困難。


至於大腸內視鏡檢查,是利用最新型的大腸電子內視鏡檢查,具彩色畫面、高解析
度、視野角度大,甚至可染色及放大觀察直徑0.5公分以下的微小病變。不但具有高診斷價值,又可立即對大腸息肉、早期大腸癌作「大腸內視鏡息肉切除術」,
達到完全切除的治療。


張甄醫師表示,近年來無痛消化道內視鏡正逐漸推廣中,其優點有避免因畏懼而錯失檢查機會、減少檢查中的疼痛及焦慮、增
進追蹤檢查的意願、避免因檢查中的緊張、疼痛而產生嚴重的併發症,但須經醫師評估是否適合無痛鏡檢。


國人飲食日益精緻化,食物纖維的攝取日
益減少,且包含高動物性脂肪與蛋白質的食物,因此罹患大腸癌人數逐年增加。由於早期大腸癌不易有自覺症狀,因此若透
過定期檢診可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張醫師建議只要年齡大於四十歲,有家族史,最好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一旦發現有血便、大便潛血檢查陽性、不明原因貧血、
大便習 慣改變、體重減輕、大便變細、經常腹脹、腹痛等問題,最好早日接受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目前認為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乃
是自原本存在的腺瘤轉變而來,少部分則來自原本平坦而無腺瘤的黏膜。這個「腺瘤到癌」的序列已經得到流行病學、臨床病理學及分子遺傳學等證據的支持。



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7227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吃澱粉容易發胖?

吃澱粉容易發胖?   -   文章整理:玄燁 編輯 陳貞穎



現在的父母親都把小孩照顧得無微不至,過去我們常聽到「營養不足」一詞,現在專家學

者都改說「營養過盛」,減肥和減重變成全民運動,再也不是愛美的女生才會注意的事情

了。



那麼,到底該怎麼減才能減肥但不減健康?澱粉類真的是致使我們發胖的原兇嗎?



首先,澱粉是所謂的「聚合醣類」,也就是需要由幾千個醣分子串連組成,也就是我們所


謂的「多醣」。那麼,如果僅由一個醣分子構成,我們就稱它為「單醣」,例如葡萄糖(血

糖指的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而如果是由兩個糖分子串連構成的,我們就稱為「雙醣」,

例如蔗糖、麥芽糖、乳糖。



單醣:僅由一個醣分子組成,在人體中完全不需花任何力氣來消化,單醣就可以很順利的

被腸道吸收,使血糖上升,所以怕胖、血糖高的人必須特別注意,在飲食中減少攝取量。


雙醣:由兩個醣分子組成,攝食之後僅需簡單的酵素作用,就可以把雙醣分解成單醣而消

化吸收,也很容易造成血糖升高。




多醣:至少由1000個以上的醣分子組成,消化時必須先把這上千個分子間的鍵結打斷,分


解成一個個的單醣,才能進入血液當中,耗時費工,並不簡單。且通常多醣都含有比較高

的纖維,特別是越不經加工的食物,所含的醣類越不容易馬上吸收,例如:馬鈴薯、番薯

、米飯、麥片都屬於不易發胖的澱粉。



這些外加在食品當中的單醣和雙醣其構造簡單,所以我們又稱之為「簡單醣類」。這些簡

單醣類常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例如咖啡中的砂糖、牛奶中的乳醣、蛋糕及糖果中的蔗糖

、麥芽糖,還有標榜「是好糖」的果糖,因為吸收容易,很迅速就能提高血糖,也很容易

轉換成脂肪囤積,所以想要減肥、減重的人,應該避免攝取「簡單醣類」。(因為吃天然水

果而攝取到的果糖並不包含在簡單醣類中,這邊指的是利用食品科技製造出來,為了增添

食物當中的甜味的醣類)



接下來教大家簡單迅速的分辨甚麼是容易發胖的澱粉,簡單來說,加工越精緻的澱粉越容

易使人發胖:



不易發胖的澱粉類食物:

特徵:保留了原本農作物的原貌

特性:含有不易分解的多醣,且膳食纖維含量高

種類:馬鈴薯、番薯、玉米、糙米、紅豆、小麥……等

食用頻率:可以放心當作三餐主食



稍易發胖的澱粉類食物:

特徵:雖已不見原本農作物的樣貌,但並沒有太多的添加物


特性:雖含有多醣,但膳食纖維含量不如前者

種類:麵條、白麵包、全麥麵包、水餃、冬粉、米粉、小湯圓

食用頻率:偶爾可以當主食



容易發胖的澱粉類食物:

特徵:不但不見原本農作物的樣貌,還添加了許多高熱量的食品添加物一起加工

特性:雖仍含多醣,但熱量遠遠高過於前兩者

種類:油條、餅乾、菠蘿麵包、可頌、包子、喜餅、泡麵

食用頻率:盡量不要吃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知道,想要減肥、減重,第一步就是要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






那麼,如果我們太常食用簡單醣類會造成甚麼後果呢?

1. 容易肥胖:添加在食品當中的簡單醣類其實並沒有營養價值,不但很容易在人體中轉

換成脂肪囤積,也讓我們沒有食量和食慾再去攝取其他真正有營養價值的 食物,請務必少

吃,甚至盡量不要攝取簡單醣類。


2. 血糖容易升高:簡單醣類的構造簡單,很好被人體消化吸收,胰島素也就必須常常分

泌使血糖轉變成肝醣或脂肪儲存,反而造成肥胖,徒增身體負擔。


3. 容易老化:雖然我們無法抗拒老化,但可以延緩老化。當我們攝取太多簡單醣類,它會

和蛋白質產稱鍵結,而老化就像過多的醣類黏在軟骨的膠原蛋白上就導致關節老化;太多

醣類黏在皮膚的膠原蛋白上皮膚就產生皺紋;太多醣類黏在水晶體的蛋白質上就會導致白


內障。所以減少蛋白質被糖化的機會就能延緩老化。


4. 容易感染、發炎:身體周遭有許多的細菌、黴菌,都很嗜甜,特別是黴菌。特別是女性

朋友常有私處感染的現象,若戒掉簡單醣類,這些惱人的症狀就會不藥而癒。另外,長青

春痘的朋友們若戒掉簡單醣類,細菌沒有多餘的糖分可以吃,紅腫熱痛的發炎症狀就會減

輕許多,皮膚也會變好。


5. 容易蛀牙:飲食中的糖份很容易透過細菌而代謝成酸性物質,進而溶解口腔中的琺瑯質

,細菌也會利用糖製造黏性的牙菌斑,就減少了口水中和酸性的效果,導致蛀牙。





參考書目:《你吃對營養了嗎?》  台大農化所營養學博士 吳映蓉 著




  • 留言者: 阿清
  • Email: 12cd2@yahoo.com.tw
  • 網址: http://38mm.y776.com
  • 日期: 2010-06-08 05:18:58
Drive carefully. It is not only cars that can be recalled by their Maker.

comments